电话:0534-2661963
有什么问题可以问我

联系我们

地 址:山东德州太阳谷大道南首1号

邮 编:253000

总 机/传 真: (+86 534) 266 1963

赵经理:18613600222

黑 辽吉蒙省区:18653446507

京津冀晋鲁豫省区:18653443710

陕 皖 苏 湘 鄂 :18653447148

上海和其他省市:  18653446512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皇帝的火炕不智能

时间:2017-11-24 15:40:19 点击:

火炕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汉字“炕”字,按照字义解释,是中国北方住宅里用砖或土坯砌成,上面铺席,下有孔道与烟囱和锅灶相通,可以烧火取暖的床。又称暖炕、火炕等。


沈阳故宫清宁宫里的西炕。 

沈阳故宫采用“地热取暖”

    现代人们装修房子,最时髦的采暖方式莫过于使用地热了——既保障了温度,又节省空间。其实在300多年前,“地热”取暖方式就为沈阳故宫所采用了。

    当时的工匠,把锅灶的烟道设计在地面下,从地下通到各个宫内。比如清宁宫地下的烟道,呈鱼刺形,中间是空的,当锅灶处有火燃起时,余温就会沿着烟道烘热地面,这样既增加室温,还节约了不少能源。有趣的是,烧炕和加热地面的烟囱并没有修建在房顶上,而是建在屋后的地面上,高大的烟囱不但有很好的排烟效果,而且使皇家建筑整洁美观。皇太极夫妇居住的清宁宫,为典型的满族建筑风格。北、西、南三面均有火炕,当年皇太极曾坐在炕上召见臣仆。

    除了这种集中供暖,各个宫内也都备有火炉。火炉也叫火盆或熏笼。熏笼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可达数百斤,高一米多,有三足、四足的,有点像古时的鼎。小的则如西瓜一般大小,随手可提,有放在脚下暖脚的脚炉,也有暖手的手炉,火炉里燃起炭火就可以取暖。北方冬天漫长,即使是在皇宫之中,烧柴取暖也是个大事,为此宫廷里专门设置了管理冬季取暖的相关事宜的机构,比如惜薪司,就是专管供应皇宫内薪炭的机构。根据清宫规定,皇帝、后妃等每人的地位名分不同,每日供应木炭数量、质量也有所不同。

    古代“地热取暖”虽然好处多多,但是这种灶坑用于生火,通过火道将热力传向室内各个角落的取暖方式,确实是不折不扣的“贵族产物”,单是铺设地下烟道一项,就要耗费不少人力物力,所以这种“地热”只在皇室住所和寺院中才有发现,而一般的臣民们更多采用东北老人熟知的“火炕”。

 火窝子、火墙和火炕

    现在大凡有人腰疼腿疼肩膀冒凉风时,家里老人总会这样支招:“床太软了,要是睡农村火炕烙烙就好了。”东北老人口里常说的火炕,其历史已经超过两千年了。早在《诗经·小雅·瓠叶》就有“炕火目炙”的记载,意思是说举着物品放在火上烤炙,有取暖加热的含义。火炕源于古代的“火窝子”,古人在农垦、耕种、游牧、狩猎时,常常在野外露宿,就地掘土挖坑,坑内点燃柴草,待柴草燃尽,地面受热后,铺上兽皮、草叶睡觉。这样,“火窝子”既可取暖,又可防止野兽偷袭。随着人们住所的安定,“火窝子”迅速演变为火炕,跟着人们进入了村舍。

    从今天的考古资料看,火炕应该是东北先民沃沮族人的发明。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团结村挖掘的“沃沮族”遗址中,被考古学家称作“低火墙”或“烟道大墙式”的就是早期的火炕。只是那时的火炕是单洞的,很窄的。想必当时也只有老人和孩子住在上面,享受着那份珍贵的温暖,度过漫长的严冬。后来,人们发现把火炕放在屋子中央占地方,就把它移到某一侧靠一边。后来又发现烟道可以加宽、加多。这样,冬天享受这一温暖的人就多了。这就逐渐形成了真正的火炕,并成为房屋之内最重要的设置。

    火炕采暖是通过在加火口燃烧燃料产生热烟,当热烟经过烟道时将热量传导给烟道上方的炕面,再由炕面通过热辐射使整个居室的温度升高,从而达到采暖的目的。火炕的加火口同时也是做饭的灶口,俗称“炊事采暖一把火”。火炕的炕面同时也是人们日常起居、休息、就餐的场所,甚至是从事生产劳动的场所。

    我们现在能见到的炕都是用砖搭的,其实早期的炕是用土坯搭的。做土坯跟做砖的方式相似,就是把干草跟泥搅拌在一起,按在固定的模子中,做成一块块一尺见方的土砖(脱坯的活很累,民间称为“四大累”之一),这些土砖晾晒成型后,便可用来垒屋子,盖仓房,垒猪圈,当然这些土砖最重要的用途就是垒火炕。土炕的炕面可得注意加工结实了,免得炕面烧着烧着就塌了。会盘炕的人算是不折不扣的手艺人。炕盘得好,炕面不但热的时间长,受热还均匀,即使三九天烟筒里有霜,炕也好烧,屋子里不冒烟。要是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盘炕的好手艺人,家家户户都要请他来帮着搭炕——这样的能人,民间统称之为“炕神仙”

万字炕

  火炕,似“万”又如“一”

    炕有很多种,在东北,经常被提及的就是满族常用的“万字炕”或“弯子炕”。

    古书中说辽金时期住在这里的女真族“环室为床,煴火其下,饮食起居其上”。所谓“环室”就说明室内不仅一个方向有炕。发展到后来,就是满族民居中所筑南、西、北三面相连的“转圈炕”、“拐弯炕”,形成南北大炕和西炕,其中南炕最宽,西炕和北炕相比之南炕为窄。三面围合空出房间的东向作为入口和堂地。在满族贵族家庭中,这种由南、西、北三面火炕围成的空间也是萨满跳神祭祀时的场所、也是看二人转的地方。

    满族人家忌坐西炕,西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而西炕上有供桌,如果坐在西炕上,是对祖先的不敬。

    汉族的炕,多为“一字炕”,农村房子的主房通常为坐北朝南的一排三间或四间,其中有两间带有火炕的房间。在进门那间靠近两扇门的外门的门后东西处各有一约三、四尺见方的灶台,灶台与门后南墙之间通常是放风箱的地方,灶台上坐有一口铁锅,与铁锅下的灶膛连接的烟道就分别通过墙从两边房间的火炕里走到外墙的烟囱,富裕点的人家在东间的东边或西间的西边还有一间杂物间。锅灶与火炕的墙上一般还贴着“灶王爷”的年画,居室内没有地桌,只有炕桌,吃饭、写字都在火炕上。与“祭祀”相联系的“万字炕”不同,有“一字炕”的构造的房间更近于开放型的“会客室”,适于大家上炕梢唠家常。

    火炕上的哲学

    北方人的热情如火从“炕上”就能窥知一二。冬日里,如有客人来临,主人迎客的第一句话就是:“快脱鞋上炕,坐炕头热乎热乎……”客人身体上的寒气一扫而光不说,心里也感到温暖。当然这个炕也不是随便上的,如同春晚小品《拜年》中的本山大叔:三胖子的炕,脱鞋就能上,而乡长镇长的炕却轻易上不得。

    东北有句老话叫“睡热炕头”,一个人的地位和其在家里受重视的程度,从他在炕上睡觉的位置就能看出来。火炕邻近灶口的位置称为“炕头”;邻近烟口的位置称为“炕梢”。一般东边的暖和“炕头”都留给家中辈份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寝卧,而男人或年轻人都在西边的“炕梢”寝卧。有句俗话说:你这人不知炕头热炕梢热。

    东北冬天又长又冷,对于患老寒腿、腰腿疼痛的人来说,睡火炕的治疗效果不亚于理疗,不知道现在的电烤、电磁波疗法是否受过东北大炕的启发。要是碰到感冒发烧,让家人把炕烧得滚热,大被一盖捂出一身汗,一觉醒来兴许就好了。由此,家人身体状况也与“炕”息息相关:病情加重的就叫“落炕了”,病好了就称为“起炕了”。

    东北农闲季节长,每年收割季节一过,前屋后院的大姑娘小媳妇便会凑到一块,在炕上忙着给各家男人小孩缝炕被、做棉衣,男人们也围着炕桌搓麻将打扑克,有的呢,就是围坐在炕上唠家常,从张老五家刚盖的房子,到王老二家新买的牛,一番说明、谈论、吹嘘下来,没准哪个段子传着传着就上了春晚。孩子呢,靠着窗边做完作业后,也是欻嘎拉哈、弹杏核玩得不亦乐乎。

    以前农村的老房子结实,有时候祖孙三代住上几十年就是那几间屋子。房顶漏雨可以补补,窗户破了也能糊糊,但是在北方,炕好不好烧却是大事。除了做饭做菜炉灶得火旺之外,漫长的冬季全靠炕热来提高室温。炕没掏明白,点炉子烧炕的时候,烟顺着灶坑往外倒,炕一点没热不说,还呛得人睁不开眼睛。家里大一点的孩子,就担负起生火的职责——拿起笤帚冲着炉灰坑猛扇,屋子里烟熏火燎不说,还把自己弄得泪一把、鼻涕一把,小脸左一道黑,右一道黑像极了一只大花猫。扇扇子也不能解决问题时,家里就该请“炕神仙”了。

    说起“炕神仙”,按现在的标准考核应该算是高级瓦匠。不论是半截炕、连二炕、二层炕,还是正房厢房、烟囱高低、炕灶毛病多大,在“炕神仙”看来,也就是炕灶闹些小脾气,哄哄就好了。“炕神仙”一来,拆炕、盘炕折腾一番后,点火升起的炉子,火苗呼呼往坑里抽,刚盘过的炕一会就烧得呼呼冒热气,屋里不一会就热了。这时候,家人也得开窗放气,这时候放的不是呛人的烟,而是屋子里的热气了!遇到真的“炕神仙”,家里老房子还能热上好多年,但是要是遇到假牌的“炕神仙”那可就糟了,炕炉子非得被弄得一个劲呛烟,满屋子的大人孩子眼泪汪汪的,又抹泪又咳嗽的。

    家里的大炕,到了学校变成了蜂窝煤炉子,全教室四五十个学生就靠着这个直径几十厘米的炉子取暖。成绩好的同学,有资格坐在炉边,小脸烤得通红,那些学习差不讨老师喜欢的,只能在下课时伸着双手跑到炉边。炉子上方,一般还热着同学们的午饭,所以临近中午时候,饭菜的香味从饭盒飘逸而出,同学们眼巴巴盼着早下课……

    火炕变迁

    近代以来,楼房逐渐多了,北方的建筑在保暖方面也很有特色。辽宁传统民居以南北朝向居多,这样方便冬季阳光的摄入,而且建筑的材质、厚度在法律法规上也有明确的规定,当然最显著的特征,要数家家必备,户户相通的暖气了。现代小区都有一个锅炉房,也叫做供暖中心。锅炉房将水烧热后通过预先设好的管网将热水送至各家内的暖气,热水一直循环,屋内一直温暖。

    后来,沈阳地区采暖进行了分户改造,没有人居住的房子可以办理停供。再后来,越来越多的新房子选择采用时髦的“地热”的供暖方式,但是基本的供热原理没有改变。

    当然,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有的人家经常开着电暖气或是空调来提高室内温度,但是集中供暖仍然是北方地区人们主要的采暖方式。配合着集中供暖,我们也有各种各样的辅助用品取暖。比如说最适合我们“暖被窝”的电热毯、还有现在每个女生人手一件的暖宝。话说这个暖宝可以追溯到宋朝时期的“汤婆子”。“汤婆子”是一种铜质或磁质的扁扁的圆壶,充满热水后放置被窝以提高温度。黄庭坚曾在《戏咏暖足瓶》中说到:“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到明。”明代瞿佑也曾做过《汤婆》诗:“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20世纪60年代之后塑料制品普及,塑料的暖水袋就代替了“汤婆子”。后来,把灌热水也视为麻烦事的我们,把这个插电即热的暖宝当做了护手宝贝。

    现在又出现了USB保暖手套、USB取暖键盘等,令各位“懒达人”长期在电脑前“居住”也不成问题,车载坐垫保证了有车一族的温暖问题,暖宝贴亲密地传递给你热量。看来,随着时光的流转,各类新奇的取暖工具不断被研发出来,各地的取暖方式也会越来越趋同,洞穴、火塘乃至于火炕这些老物件,看来以后只能在博物馆中才能见到它们的芳容了。


2006年4月,河北省徐水县东黑山遗址发现西汉时期房屋两烟道火炕。来源:燕赵都市报

汉代火炕

    2006年4月,河北省考古人员发掘出了13座西汉至东汉时期的房址,让人兴奋的是,西汉的房址便有了两烟道的火炕,将火炕的历史提前到了2000多年前。据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专家介绍,西汉时期炕的发现填补了我国汉代建筑史研究空白。

     河北省徐水县东黑山遗址位于徐水县大王店乡东黑山村村南,处于丘陵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是一处因南水北调工程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于2006年4月至11月对遗址进行了发掘。遗址东为平原、南为斑鸡山、西依凤凰山、北邻釜山,地势中间略低,由西向东倾斜。遗址范围较大,南北约800米,东西约1200米,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南水北调天津干渠的渠线从遗址中、北部贯穿而过。

     据挖掘现场的省文管所专家石磊介绍,东黑山遗址的主要文化内涵以战国、汉代为主,发现战国时期小城址一座,各时期灰坑345座、灰沟10条、房址13座、井7座、墓葬19座、路8条,出土陶、铁、铜、石等各类遗物500余件。其中,西汉时期房子和火炕的发现是重要收获,此前中国发现炕的遗迹多分布在东北地区,且时代最早的为东汉晚期。

     在几千平方米的发掘现场,石磊向记者介绍说,南侧的炭坑里还残留着的车辙是一个战国时期的古道,而大大小小的坑则是古代先人们倒垃圾的灰坑。

     汉代房子和火炕的遗址位于挖掘现场西侧的探坑中。根据对遗址的判断,汉代房子面积大多在6平方米至10平方米之间,分为半地穴式和地面式两种。房子大多有炕,炕长3米、宽1.5米。炕和灶相连,烟道有两条或三条,有的烟道上还残留着当年铺的石板。据专家石磊介绍,两条烟道的时代较早,属于西汉时期,三条烟道的为东汉早期。

     专家们说,火炕是中国北方民居的设施,一般都用泥坯和砖块砌成,上面铺席,下有孔道和烟囱相通,是一种可以烧火取暖的床,之前人们一般认为起源于东北。在河北发现西汉时期的房子特别是炕,为研究当时的经济和生活形式提供了实物资料,可以说东黑山遗址西汉时期炕的发现无疑填补了汉代建筑史的研究空白。

宋金时期御用火炕”


2003年11月,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绥满公路进行基建考古时发现了宋金时期面积最大的古宫殿遗址“朝日殿”。由于“朝日殿”是金代皇家建筑,推测这种“火炕”也是供皇族使用的,考古专家遂将这种取暖设施戏称为“御用火炕”。来源:黑龙江日报

    在考古现场,考古学家一度为发掘出的两个石砌床形长方体产生疑惑,这是古人做什么用的呢?

    这两个“石床”长约2300厘米、宽约100厘米、高约20厘米,由石块砌成,中空,侧面有一孔洞,表面平整,铺有方砖。“一开始我也琢磨不透这是做什么用的。”赵评春说:“我蹲在旁边研究了好几天,后来发现孔洞边有红烧土和烧烤的痕迹,再结合东北的气候条件,分析可能是古人用来取暧的设施。”

    赵评春说,这两个石砌物大小差不多,功能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火炕,与北方农村的火炕相比,有些矮,也窄一些,而且没有出烟口,应该是使用木炭为燃料。这种取暖设施是很“讲究”的,上面平整又暖和,用来吃饭办公、休息睡觉都很方便。

    由于“朝日殿”是金代皇家建筑,推测这种“火炕”也是供皇族使用的,考古专家遂将这种取暖设施戏称为“御用火炕”。

金元火炕


2011年6月,在河北唐山丰润后冯各庄遗址发现金元时期的灶、炕、烟道。来源:唐山政府网。

东北民间早期的火炕

东北大炕

    东北地区冬季气候严寒,火炕很早就出现在这里,并传播到北方各个地区去。

     过去的老北方,家家都是以炕大为荣。东北人爱家,炕大,屋子就暖和,也暗示着炕上睡的人多,预示着家里子孙兴旺,多子多福。火炕是房子的中心,便于防寒取暖,是一家人享受天伦之乐的重要场所。

     东北火炕的历史能够追溯到战国和秦汉时期。甚至俄罗斯沿海洲的克拉斯基诺地区2000多年前的古屋遗址中发现了九座火炕。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黑龙江省东宁县大肚川河河畔谷地中,发现了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古遗址——团结遗址。学者们认为,这是沃沮人的文化遗存,并定名为“团结文化”。沃沮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房屋内有围绕穴壁而筑的火墙,它是目前东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取暖设施,也是今天东北火炕的雏形。

     东北地区用火炕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旧唐书·东夷传》,当时“其俗贫窭者多,冬月皆作长坑(炕),下燃煴火以取暖”天气严寒,他们就坐在炕上取暖,过着舒服的日子。集安东台子发现的高句丽住宅都是长方形的正房,四周有回廊围护。房屋东西两端各搭有火炕,并且有单炕洞和双炕洞的区别。炕面低矮,每炕都有一个粗壮的烟囱立于墙外,与炕洞联通。高句丽疆域曾经扩展到东宁县,隋唐时期高句丽人的火炕应该是从沃沮人的火墙发展来的。

     在历史上,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炕。从炕在室内的位置和形状上讲,炕的长边占满一间房前墙的叫前炕,占满后墙的叫后炕,占满山墙的叫顺山炕。有一些住宅宽敞,靠房间前后墙两面都有炕,称为对面炕。有的房间较小,炕两面靠墙,两面炕沿,基本呈一个正方形,叫棋盘炕。从炕的结构上讲,有分洞炕和花洞炕。从烟道的走向上讲,有顺洞炕和回洞炕。随着时代的进步,出现了一种架空的炕,传热快、保温时间长,称为吊炕。

     在辽金时期,人们用土坯垒炕,用煤、柴和牛粪来烧炕取暖。为了增加舒适程度,他们还在炕上铺上被褥,富贵人家还要铺上貂皮。现代社会,人们开始用砖砌炕,在炕上铺上炕席和炕毡,在炕上放上炕桌和躺箱。炕桌摆设在炕上,既可以用来吃饭喝酒,也可以用来给小孩儿读书写字,一举两得。躺箱上放置全家被褥衣物和金银细软,伸手可及,十分方便。在绕炕周围约一尺多高的墙面上绘制出内容丰富、绚丽多彩的图案,称为“炕围”,和天棚上的画相对映,多了一些美丽的元素,是很不错的民间美术作品。

     在东北,火炕历来有“在睡眠中自然养生”的美誉。在炕底烧火也是东北的一大发明,南方虽也有炕,却是很少用火,所谓:“炕热屋子暖”。白天辛勤劳动,晚上在炕上一躺,平时积累起来的腰酸腿疼很快就消失。客人来了,一般坐在炕沿上聊聊天,尊贵一点在炕里放上炕桌喝喝酒。对于家里的受尊敬和受宠爱的成员,夏睡炕梢凉快,冬睡炕头热乎。过年过节了,家家户户在炕上摆一桌酒席,团聚一下,往日劳动的疲劳一下烟消云散,浓浓的亲情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老北方搭炕也有其极其严格的工艺性和科学性,会搭炕的人在东北绝对是富裕户。每逢上冬,就会天天有人上门,提拎着一挂刚杀的猪肉或是新采的蘑菇。“灶上做着菜呢,酒也烫上了,前儿个和你约的,现在有空没?”,手艺人就肩上搭了毛巾乐呵呵跟了去,手艺人搭的炕,热的均匀,余热持久,屋里不反烟,灶上不倒灌回火,这是普通人梦寐以求的好炕。搭炕人的手艺一般都是祖上秘传,按照实际搭炕的大小长短等具体特征,手艺人要根据自己的经验“走砖”,搭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炕,走砖方式不同,炕的名称也不同,什么“万字炕”、“连二炕”、“花洞炕”等等,特别是搭到了显示技术的排搭炕洞“走砖”时,还要把无关人等全都请出去只留手艺人一个,以求技不外泄。室内的火炕一年一掏,一般在深秋时节。烧炕是通过做饭的锅灶,所以只要吃饭、烧水、炕就是热的。除了一日三餐,平时烧炕则一般用“地火龙”,“地火龙”又称“地炕”,就是将室内地下也修成烟道,在特别冷的季节加烧火地以提高室温,现在东北各地楼房中普遍采用的“地热”供暖方式应该就是脱胎于此。尽管室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屋里炕面、地面一起散发热量,仍然是温暖如春。与炕相通的侧面墙是分隔灶间与正室的隔断,用手一摸是热的,东北俗称“火墙”。其功用自然也是取暖。灶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每家的两口足可供小孩玩耍的大锅,一口锅用来保证一家人的吃食,另一口锅则用来给猪鸭鸡狗做饲料。东北的菜一般以“一锅出”、“杀猪菜”为主,锅里炖着粉条猪肉,锅边则摊着大饼子或是在杀猪菜上方架上笼屉蒸窝头,饭菜一起出,既丰盛又省时省力,灶间还可以顺带烤两穗苞米或是埋上两个土豆,更是事半功倍。

     炕沿的好坏也是一户人家贫富等级的反映,大户人家一般用三寸左右的桦木做炕沿,因为桦木硬且光滑,贫苦人家则多以杨木为炕沿,当年生活水平普遍偏低,谁家有个好炕沿都成为别人羡慕的好东西。炕上铺了用苇片或秫秸皮手工编制的炕席,近几十年即使是睡炕也不铺炕席了,取而代之的是用牛皮纸糊过的平整的炕面,手头富裕的就铺上一块胶合板,刷上白漆,看上去就如一面镜子。在与炕沿平行的正上方,从栅顶吊下一根长竿,称为“幔竿子”,用以悬挂幔帐,晚间睡觉时可以放下,避免头顶受风着凉。炕头上常是放着正在发酵的面盆或是蹲着一两只逮耗子的猫,看上去温馨舒畅,家味十足。汉族人居住习惯,如两间房,长辈住南炕,小辈住北炕,人称“老少间”;三间房,长辈住东屋,小辈住西屋;五间房,长辈必须住东屋的南炕,的南炕。其他人分住各屋。假如正房不够用,可住厢房。

    东北大炕搭炕时也是十分有讲究的。如果搭的烟道不合理,势必会造成呛风,烟不但不会顺着烟道飘到屋外,反而会造的满屋都是烟,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有的人家烧炕时整的冒烟咕咚的,还得开门开窗的放烟,等烟放净了,屋里就像冰窖似的,冷啊!

    搭炕用的都是土坯,大小30cm×40cm左右,大炕搭在屋内的朝阳面和朝阴面,称为南炕和北炕,两铺炕中间是一个过道,搭炕的关键是烟道。一般来讲,一铺炕有2~3个排烟道,下连灶坑,上通墙里的烟道,烟道直通屋外房顶的烟筒。烟道为30cm×30cm见方,两排烟道中间用一层单土坯隔开。搭好烟道后,上面再用一层单土坯盖上,土坯上面再抹上黄泥,然后从大炕的灶坑里填柴火烧炕,一会儿你就会看到整个炕面烟雾缭绕,不过炕面有些缝隙还会往外冒烟,这时还得用黄泥勾缝填泥。待火炕的炕面烧干了以后,铺上用高粱秆编的炕席,在炕的最外边缘处钉上一整根木头,为炕沿,就可以睡人了。

    东北大炕由于烧的都是苞米秸、高粱秸、苞米瓤子等,灰多,即使烧完火炕,扒完灶坑里的灰,烟道里还会有许多烟灰,土坯上还会结有许多烟油子,影响火炕的通风效果。故此,每年的秋天都得扒一次炕,掏烟道里的灰,再换上新土坯,其目的是为了使火炕的烟道通风畅通,老百姓叫“炕好烧”。

    以前, 东北农村的房子有的是三间房,东西屋搭炕,中间屋是两个灶台,分别连着东西屋的火炕,火炕和灶台之间的墙里为烟道,有的住户把墙用砖搭成火墙,墙的中间掏有一个20cmx30cm的方型空间,上放煤油灯,为的是晚上点上煤油灯时,屋里、屋外都能照到亮,省煤油,省钱呗!

    东北大炕住人也是有讲究的。东屋的炕上住的是老人或主人,西屋的炕住的是小辈;南炕住的是家中有地位的人,北炕住的是小孩子们。炕头住的是老人,而炕梢住的是小辈。

    有的人家没有房子,只好去租别人家的一铺炕,这样屋内南北大炕住了两家人,各家挂幔帐,那些幔帐都是清一色的深色布,如蓝色、咖啡色等。幔帐隔开了两家人,也同时保护了各家的隐私。

    不过,东北大炕冬天时不能烧的时间太长,否则会把炕席烙糊的,黄色的炕席成了焦糊状,同时也会把炕上的褥子烙坏了。虽然睡在炕上被窝里很热,但室内山墙上还是挂着白霜。同时,人喘气能见着哈气,窗户上的玻璃上也会呈现斑驳陆离的窗花,从室内往外看十分模糊。

    夏天时睡炕又会太热,由于灶台连着火炕,所以夏天时老百姓宁可吃凉饭,也不愿意烧火做饭,否则炕热睡不着啊!

而今天,2+26个城市响应国家煤改电政策,严禁烧煤取暖,北方不允许再烧煤取暖,亿舒家智能集成暖炕解决北方取暖问题。


智能系统 精工制造 人性化设计 体感式将康暖睡眠。

亿舒家集成暖炕采用全新一代32度热魔方做热源。强制循环与睡眠两种运行模式,加热温度0-75度任意调节,可以手动操作也可以遥控操作,分为300W/600W/1000W,三种功率。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智能型或手动型热魔方调温器,智能安全、无电辐射、自动启停、噪音低、陶瓷水泵、高扬程、寿命长。为您营造体感是健康睡眠,口不干、不上火、暖暖过冬天。


手机智能APP与机器连接,具有管理心跳、呼吸、翻身、起夜、睡眠质量、时间、加热等功能,将用户的睡眠信息建立数据库,是最先进的健康睡眠产业。

这样也不用担心炕席被烙糊,夏天不用再吃凉饭。省电,三晚低至一度电。



扫描二维码了解更多

上一篇:记者专访:替代烧了两千年的火炕!

下一篇:真实转发亿舒家卖货情况

评论


评论内容: